□通讯员 余灵芝 本报记者 何丽娜 早报讯 在刚刚结束的清明小长假里,最让人头疼的除了过山车一样的天气,就要数没有一刻空闲的高速——车祸和意外频频发生。每遇到这样的事件,现场必定少不了急救医生,所以,假期对于他们来说,往往意味着更加忙碌。 由本报联合杭州市急救中心推出的“急救先锋”评选活动,就是通过展现急救队伍中的部分先进人物,让大家更了解这个人群和院前急救工作。 今天,跟大家一起分享杭州市急救中心富阳分中心急救医生孙震东的故事。 一有空就练习急救技能 从事急救工作以来,孙震东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刻苦钻研急救专业技术,虚心向同事学习,尤其珍惜每次外出参加急救培训的机会。由于人员紧缺,值班和交班连起来一周就得工作72小时,平日的工作已经相当繁重,他还是不忘记训练,利用出车回来空余待命时间,就到模拟人身上进行急救技能操作练习。 孙震东的努力付出,受益的是他抢救的病人。一次,一位50来岁的中年男子在家玩电脑时突发心源性猝死,孙震东接到任务后以最快速度赶到,病人已经没了呼吸心跳、瞳孔散大,他赶紧着手为病人做心肺复苏。按了10来分钟后没什么起色,他示意担架工帮他做胸外按压,腾出手后立马给病人进行气管插管,让病人更好地通气,果然,在持续心肺复苏了20多分钟后,病人恢复了心跳。这完全得益于现场的气管插管和持续不断的胸外按压。 院前急救处理如何 关乎病人的预后 “我们的工作很单一,很不起眼,但却很重要,处理得当与否直接关乎病人的预后。”这是孙震东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是他工作的真实写照。 比如在面对骨折病人时,真的只要做简单的固定就好吗?孙震东觉得未必,他还专门提到了自己在刚参加工作时遇到过的一件事情。 那是一位膝关节骨折病人,当他到达现场时,家属已经为伤者做了简单的固定,他看了下固定得还不错,然后家属又催着赶紧送医院,他就只能照做。可惜,到了医院以后,一系列检查发现,伤者的骨折已经严重到股动脉栓塞,最后致下肢缺血需要截肢。 “我后来一直在思考,要是我当时再仔细检查一遍,看看远端的血供情况,及时做一些处理,或许有机会保住伤者的腿。”孙震东遗憾地说,这是一个血淋淋的教训,他经常跟同事们分享,面对生命时必须要仔细仔细再仔细。当然,他也特别希望病人家属要相信急救医生,不要以为以最快的速度把病人送到医院就是好的,急救医生在现场恰当的处理,才能帮助病人有更好的预后。 活动介绍 在4月20日晚上10点前,期间每天都有一次投票的机会,每次限投9票,要求是三个种类的急救人员各3票。投票方法也很简单,刷一刷旁边的二维码,或在公众号中搜索“早报名医堂”添加关注,然后发送关键词“急救先锋”,接着在收到的页面中根据提示投票即可。 (原标题:平常多练基本功能让病人多受益)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