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公司新闻 > 健康产业市场“卧底”今出动

推荐文章

热门点击

健康产业市场“卧底”今出动

时间:2015-10-03来源:上海商报

  六成消费者误将普通食品当保健食品

  商报记者 应一琳

  普通食品、保健食品、药品,这三者如何区分?五成消费者无法准确辨识三者的区别,六成消费者误将普通食品认作保健食品。从今天起,健康产业市场的“卧底”也将出动监督。

  保健食品认知度最高

  昨天,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主办的“普通食品、保健食品与药品消费者辨识调查报告”通报会召开,调查显示,消费者对保健食品的辨识正确率最高,能达到70%以上;其次是药品,超过55%;而误认率相对较高的为普通食品,其辨识正确率不足45%。

  调查显示,市民总体辨识正确率基本维持在50%左右。其中保健食品的辨识正确率最高,能达到70%以上;其次是药品,超过55%;而误认率相对较高的为普通食品,其辨识正确率不足45%。数据显示,消费者对于三类商品的总体认识程度不高,但相比之下,保健食品的认知度居上。

  调查发现,近一半的商品名称直接冠以其主要成分。市消保委分析,这可能会带来两个问题:一是作为一般药品的命名习惯,它容易引起消费者对食与药的混淆;二是部分经营者可能利用产品所含的“少量”营养成分,暗示消费者该产品中“富含”该营养成分,造成宣传的扩大效应。例如某宣称富含“免疫球蛋白”的胶囊类样品,但具体含量却未在商品包装上显示,不免令人困惑。

  “权威效应感”迷惑性大

  一些消费者在辨别商品时,会不经意产生“权威效应感”,以生产单位与推荐单位来判断商品性质。例如“某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出品的“配制酒”,但它仅仅是普通食品;“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产品,也并不都是保健食品。此外,个别样品仍然将“行业协会推荐产品”字样记载于商品名称之下,而其实只是普通食品。

  商品外包装“显著相似”也是造成混淆的一大原因。据介绍,这三类商品在包装上显著相似,有“扁形瓶装”,还有“小型圆筒形包装”等。例如某公司的两件样品“深海鱼油软胶囊”与“维生素EC含片”;以及两类不同品牌的“维生素C泡腾片”,明明不都是保健食品,却披上了相似的外衣。另外,一些包装视觉效果上略有差异,但局部的共性构成了实质上的相似,例如同为“破壁灵芝孢子粉”性质不同的两件样品,虽然视觉差异明显,但面对两种名称完全相同的商品,消费者确实很难区分。

  19名“卧底”探行业市场

  上海市健康产业发展促进协会副会长肖迪娜表示,为帮助消费者更好地区别这三类商品,计划推出健康科普大讲堂,深入社区,教会百姓如何辨认。

  据肖迪娜介绍,今天起上海首支“健康产业行业监督员”队伍正式成立,“首批19人,他们有相关部门颁发的资格证书,今后将作为普通消费者,深入基本消费群体,定期向相关部门进行反馈,针对保健品市场上各种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肖迪娜表示,这批监督员,担负着健康产业市场“卧底”的角色。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责任编辑:admin)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