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深圳,紫荆花热烈绽放。12月5日,“全国优秀传统文化建设高峰论坛暨中国教育学会学校文化研究分会换届大会”在深圳宝安举行。 这是一场关于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盛会,也是对十八大以来日渐高涨的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回归呼声的一次呼应。 对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强调其重要意义。他指出,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国家意识,宝安实践。近年来,宝安区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中不断探索,通过大力实施“国学名课、国学名师、国学名校”三大工程,打造了一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本土化地方课程、专业化国学队伍、特色化学校文化、区域化整体发展”路径。 顶层设计 注重区域整体推进 11月7日,“宝安区国学教育现场展示暨国学教育实验学校和示范学校授牌仪式”上,公布了第五批24所国学教育实验学校、18所国学教育示范学校、国学教育新聘兼职教研员和中华十德课例获奖名单。其中,确立国学示范学校为深圳市首创。 这一幕成为宝安区国学教育历程上浓墨重彩一笔。 从2007年,在全国率先成立县区级国学教育研究机构——宝安区国学教育研究会,到拥有18所国学教育示范学校、87所国学实验学校,7年时间,宝安区以国学为核心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探索,已构建了区、街道、学校三级国学教育区域管理机制,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 “相比而言,宝安区的国学教育更强调顶层设计,注重区域整体推进。”一位教育观察人士一语道破个中缘由。 顶层设计意味着需要长远科学规划。据了解,宝安区曾先后出台了《宝安区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国学)教育指导纲要》等指导性文件,通过政策引导、制度规范、措施保障,将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地方课程体系。 经过长达一年时间酝酿,在今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意见》后,5月,宝安区教育局、教育督导室联合印发了《国学教育五年规划》,对今后五年的全区国学教育进行布局谋篇。这是在教育部指导意见出台后最先发布的地方性文件,也是全国第一区县级国学教育五年规划,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 “《规划》的出台将大大推动宝安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向‘规范化、特色化、内涵化和区域化’发展。”宝安区教育科学研究培训中心德育部主任蔡景贤表示。 宝安区教育局局长吴少平则提醒各国学实验学校校长要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到“一把手”工程,“要让我们孩子的血管里永远积淀优秀传统文化的因子。” 据了解,宝安区除在制度设计上为优秀传统文化领航外,也在物质上给予保障,仅2014年就投入区级专项预算经费200多万元。 课程落地 打造“百花齐放”学校特色 “面对经济全球化和技术迅猛发展的新时代,乱花渐入迷人眼,怎样用中华传统文化打好学生生命底色?”11月7日活动中,国学教育示范学校宝安小学副校长李桃辉的一席话引起了台下很多教育者的共鸣。 宝安区教育督导室主任李全毅指出,国学教育与素质教育具有一致的指向,“它实际上是从更深厚高远层面做好夯实基础、调整结构的工作。” 而教育理念的落地,关键还在于是否能课程化。李桃辉告诉笔者,宝安小学构建了以国学基础课程、特色课程为主的显性课程,以学校文化为辅的国学隐形课程体系,主要包含国学课、微课程和学科渗透三个方面。“比如我们打破学科界限,结合学校动漫特色开发出了国学动漫课。” 宝安小学的国学教育探索仅仅是一个切片。据了解,目前宝安区“中华十德”课例开发走在全国前列,为打造本土地方课程提供了课例资源和生动案例;2013年开始的新学期第一课拉开了“国学进课堂”序幕,并将成为宝安区国学教育的常态。 此外,除了区级层面组织编写的国学教育特色教材外,各国学实验学校也根据本校实际,开发了一系列实用性强、内容生动的优秀传统文化校本教材,如文汇中学的《国学教育丛书》等,为国学教育开展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我们也希望通过小手拉大手,让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走进家庭,影响社会。”宝安区教育科学研究培中心彭茂发主任表示。 在宝安区上屋小学,该校除开发了校本课程、设置了“六艺”学习课程,国学教育进课堂、进课间、上舞台外,还走进了家庭,用传统文化引导家长更新自己的家庭教育理念,帮助不少家庭解决教育困惑。 平台创新 提供长远发展保障 作为宝安区国学教育的骨干老师,灵芝小学林苒深刻体会到国学教育的重要性,“现在如果学校不开设专门课程,小学生知道中秋节的来历吗?”她的担忧实际上指向了在西方文化渗透下,如何警惕“去中国化”的问题。 这也恰恰是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意义所在。据了解,为了让学生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认同,通过抓住“大型活动”和“传统节日”两个契机,宝安区各学校创造性地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本校办学目标和特色紧密地结合起来。 以宝安区文汇中学为例,“我们的节日·端午”(包粽子、旱地龙舟)、“我们的节日·中秋”文汇街会(赛诗、汉字书写大赛)等已经成为该校国学教育颇有名气的品牌。从全区层面来看,也不乏比较成熟的品牌活动,如“国学的天空:走进国学”、“国学实验学校国学教育成果展”等等。 除创新载体外,宝安区还注重对加强国学教育科研,在国家、区、学校多个层面开展课题研究。如宝安区教育科学“十二五”2014年度立项课题中,就有多项国学教育相关课题。“有思考研究才能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发展起到方向指引。”宝安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解释说。 实际上,不管是课程,还是载体建设,归根要发挥“人”的主动性。据了解,目前,宝安区一个以“专家为引领,骨干为主体,优秀教师参加”,“塔尖、中厚、底宽”特色的国学教育队伍已初具规模,拥有1个名师工作室、10人中心教研组成员、40人兼职教研员队伍、18所国学教育示范学校、87所国学实验学校。 此外,宝安区还聘请知名专家、学者在宝安区组织国学骨干教师培训班;组织宝安区中小学特色教育考察团赴台湾交流……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两种模式,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队伍建设输送“养分”。 撰文:柳艳 蔡景贤 张路玉 ■观察眼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切中当前德育工作薄弱环节 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加强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那么,具体该如何实践?可以说,宝安区多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探索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样本。 探索产生于深圳这一改革开放前沿城市,也极具现实意义。深圳,一个因改革开放而快速发展起来的移民城市,绝大多数为外来人口,文化背景、价值取向多元,作为深港文化之根的宝安,更是工业、人口大区,要和谐发展并不容易;且在多元开放的社会背景下,也必须看到我们正面临着触目惊心的文化断层、信仰缺失等现象,以及“西方文化渗透”和“去中国化”的严峻形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无疑提供了一个凝聚共识和增强民族自信心的切口。 基于这些文化自觉,宝安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起步早、力度大,才能由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体现出了鲜明地域特点。尤其是今年5月份出台的《规划》,从国学教育的发展目标、实践途径等方面,对未来的国学教育进行方向性指引,全国罕见。 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已经成为全国教育发展重要工作的当下,宝安区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显示出厚积薄发的实力,成为国家意识,基层实践典型,切中了当前德育工作的薄弱环节,顺应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趋势,必将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原标题:解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宝安路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