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张国强 “案多人少”是近年来全国多地基层法院共同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法制日报》记者近日在辽宁省大连市采访时发现,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大力创建多元纠纷解决机制,探索出一条化解“案多人少”难题的新途径——大力推动诉调对接,与社会各界联动调解,努力将矛盾化解在诉讼之前。 大连开发区法院政治部主任李延彬介绍,2011年至2014年,全院受理案件由5047件快速增长到近10000件,而同期该院人员基本保持不变,在岗政法编制81人,一线办案法官仅55人,平均结案数在200件以上,是大连市乃至辽宁省审判业务最为繁忙、压力最大的基层法院之一。 2014年8月,开发区法院创新工作思维,建立了诉调对接中心,实现“一站式”整合诉调资源,“一站式”快速化解纠纷,吸引群众主动选择诉前调解。 诉调对接中心主任谷晓霞介绍:“第一个‘一站式’,就是群众需要什么类型的纠纷解决方式,诉调对接中心就提供什么类型的纠纷解决方式。第二个‘一站式’,就是为诉调对接中心配备强大的审判力量,调不成的直接判,高效解决纠纷。” 成立诉调对接中心后,凡来法院申请立案的民商事案件,一律分流到品牌调解室和其他调解组织进行诉前调解;调解成功达成调解协议的,法院以民事裁定书形式予以确认;调解不成的,及时返回诉调中心审判团队,能速裁的立即裁决,不能速裁的转交其他专业审判团队。 谷晓霞向记者讲述了中心成立之初受理的一件说大不大、越理越乱的民事纠纷。2014年8月,开发区西金村村民老徐的一只种羊丢了,经打听,有人说看见得胜村的郝女士牵过一只羊。老徐报警后,民警遂找到郝女士调查。“我确实在自家苞米地里捡到过一只羊,因怕它啃了苞米,就把它拴到地头树上了。”郝女士说。民警经进一步调查,并没有找到羊的下落。于是,这事闹到了法院。 法院收案后将案件分到了10个品牌调解室之一的“祝瑞伍爱心联调工作室”。调解员经了解得知,一只种羊值6000多元,老徐家是当地有名的困难户,这只羊是他的命根子。而郝女士却认为自己无过错,不同意赔偿。“如果这事处理不好,一定会激化矛盾,弄不好还会引发新的冲突。”祝瑞伍说。 于是,祝瑞伍和他的义工调解员开始上门找双方劝解,既说法又讲理,好说歹说,郝女士同意补偿老徐1300元。随后,祝瑞伍又通过爱心救助的形式帮扶了1700元,这起纠纷最终得到了解决。 据介绍,该院精心挑选了业务水平高、调解经验丰富的1名庭长和4名副庭长担任诉调对接中心的5名审判长,与5名书记员、5名速录员组成5个“1+1+1”审判团队,并为每个团队配备1个专用法庭,推动快审速裁,指导诉前调解。 为了使诉调对接更接近基层,该院还通过建立“侵权和劳动争议调解室”等10个品牌调解室,带动全区8个街道、40家行政机构、19个行业协会参与调解。据统计,截至今年8月底,在诉调对接中心成立一周年之际,共解决各类纠纷3681件,等于用全院8%的审判资源,成功分流了全院48.77%的民商事案件。品牌调解室调解成功率达52%,当事人自动履行率超过95%。 诉调对接中心的成立,不但使法院受益匪浅,还得到了法律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好评。 担任专家调解室调解员的大连民族大学文法学院副院长刘灵芝教授说:“从参与调解的案件来看,诉调对接中心的案件多为物业纠纷、家庭纠纷及劳资纠纷等,这些案件虽然标的小,但涉及面广,如果都在法庭上针锋相对,极易激化矛盾,不利于社会和谐,通过我们的调解,大都能化干戈为玉帛,既定分止争,又避免了矛盾激化,还有效缓解了法院‘案多人少’的矛盾。” 在诉调中心成功代理数起案件的辽宁利金律师事务所律师史晓丹说:“开发区法院诉调中心的一大特色是,并不只是搞调解工作,对于已经查清事实的简单案件,在调解不成的情况下直接下判,这令案件周期大大缩短,不但让当事人省事,也为律师省时省力,值得点赞,也值得推广。”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