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你心中的“急救先锋” 杭州市急救中心余杭分中心急救医生翁海平,有一个好习惯坚持了12年—— 院前急救,不忘给病人心理安慰 □通讯员 余灵芝 本报记者 何丽娜 “虽然这些人我以前都没关注过,但看了你们对他们工作的报道后,才发现原来院前急救在我们的生活中这么重要。不管怎样,先给他们点个赞。”由本报联合杭州市急救中心推出的“急救先锋”评选活动,转眼将近半个月,不管是曾经了解还是不了解院前急救工作的读者,纷纷投出自己的选票。 如今,28名候选人的选票数也逐渐拉开距离,选票数最高的与最低的竟然相差2000多票。在接下来的半个多月时间,赶紧关注微信“早报名医堂”,为你支持的急救医护人员点赞吧。 今天,我们要跟大家分享的是杭州市急救中心余杭分中心急救医生翁海平的故事。 院前急救 不忘给病人安慰 “我们做院前急救,可能10个里面只有三四个是急危重病人,更多的患者只是因为对自己所患的疾病的不了解而心生恐惧。此时除了必要的急救,我们更需要给病人安慰与人文关怀。可以告诉他疾病知识,也可以跟他聊聊家常,让他们平静地到达医院。”这是这两天翁海平在新员工入职前培训课上反复讲的几句话,他自己在过去12年的院前急救工作中,也一直这么在做。 前几天值班时,翁医生接到一个病人转院的任务。病人是个3岁女童,因为躺在床上吃蒜香青豆,边吃还边说话,结果豆豆跑进气管。妈妈立即把孩子送往余杭当地医院,拍片发现豆豆已经堵住女童右肺的主要气道,建议立即转送杭州大医院。 翁海平在大致了解孩子情况后,立即给孩子接上相关监护仪器,然后退到一边,把离孩子最近的位置让给父母。可能有些不了解的人会以为这是不负责人的做法,事实恰好相反。“如果孩子在送医途中哭闹、乱动的话,会因刺激引起咳嗽,这样可能会让气道堵塞更加严重,甚至危及生命。而在妈妈的安慰下孩子半路睡着了,监护设备上的指标也一直比较稳定。”一路上,面对焦虑的父母,翁医生轻声安慰并解释医学常识,35分钟后安全抵达省儿宝滨江院区。 有一些习惯 他坚持了12年 12年来,翁医生养成了提前半小时上班的习惯,充分利用这半小时,做好上班准备工作,这样即使一上班就接到急救任务,他也能马上出车,快速救治。这也让他的救治过程显得有条不紊。 翁医生还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心理学、社会学等各方面知识:“院前急救与院内救治相比,情形更复杂,急救医生需要一个人协调各方面资源完成救治,这就要求医生具备比较高的综合素养,不仅专业技术要过硬,而且要有出色的随机应变能力、指挥协调能力等。” 从事院前急救工作12年来,翁海平一直有个想法,他憧憬着在不远的将来,急救不仅只靠专业的急救医生,而是人人都会急救,人人都敢于伸出援手。 因此,翁海平在完成日常工作之余,每个月都会组织同事前往社区、学校、企业等地开展公益性的急救知识和技能普及活动。尤其是在2014年策划了“市民开放日”活动,邀请市民走进急救中心,现场观摩调度指挥,参观急救车,学习心肺复苏术、海姆立克急救法等急救技能,有趣的形式和新颖的内容,吸引了不少群众前来参与。 “急救先锋”评选活动介绍 在4月20日晚上10点前,其间每天都有一次投票机会,每次限投9票,要求是三个种类的急救人员各3票。 投票方法也很简单,刷一刷旁边的二维码,或在公众号中搜索“早报名医堂”添加关注,然后发送关键词“急救先锋”,接着在收到的页面中根据提示投票即可。 我们的投票平台会实时根据每位候选人的得票率重新排序,如果你支持的候选人排在后面的话,那你就需要想办法帮他积攒人气了哦。 (原标题:院前急救,不忘给病人心理安慰)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