嘌呤(purine,又称普林)经过一系列代谢变化,最终形成的产物(2,6,8-三氧嘌呤)又叫尿酸。嘌呤的来源分为内源性嘌呤80%来自核酸的氧化分解,外源性嘌呤主要来自食物摄取,占总嘌呤的20%,尿酸在人体内没有什么生理功能,在正常情况下,体内产生的尿酸,2/3由肾脏排出,余下的1/3从肠道排出。 体内尿酸是不断地生成和排泄的,因此它在血液中维持一定的浓度。正常人每升血中所含的尿酸,男性为0.42毫摩尔/升以下,女性则不超过0.357毫摩尔/升。在嘌呤的合成与分解过程中,有多种酶的参与,由于酶的先天性异常或某些尚未明确的因素,代谢发生紊乱,使尿酸的合成增加或排出减少,结果均可引起高尿酸血症。当血尿酸浓度过高时,尿酸即以钠盐的形式沉积在关节、软组织、软骨和肾脏中,引起组织的异物炎症反应,成了引起痛风的祸根。而痛风又会引起关节肿大。 核酸中的核苷由嘌呤或嘧啶碱与核糖或脱氧核糖缩合而成。核糖分子中的碳原子(C1)与嘧啶分子中的氮原子(N1)或嘌呤分子中的氮原子(N9)之间形成苷键,生成N-糖苷,即嘧啶或嘌呤的呋喃核糖苷,称为核糖核苷。2-脱氧核糖分子中的碳原子(C1)与嘧啶分子中的氮原子(N1)或嘌呤分子中的氮原子(N9)之间形成苷键,成为嘧啶或嘌呤的呋喃脱氧核糖苷,称为脱氧核糖核苷。例如,腺嘌呤连接到核糖上,生成腺嘌呤-9-β-D-呋喃核糖核苷,称为腺嘌呤核苷;胸腺嘧啶连接到2′-脱氧核糖上,生成胸腺嘧啶-1-β-D-2′-脱氧呋喃核糖核苷,称为胸腺嘧啶核苷。编辑本段结构 常见的核苷有:尿嘧啶核苷(尿嘧啶-1-β-D-呋喃核糖核苷)(见结构式a)、腺嘌呤核苷(腺嘌呤-9-β-D-呋喃核糖核苷)(b)、胞嘧啶核苷(胞嘧啶-1-β-D-呋喃核糖核苷)(c)、鸟嘌呤核苷(鸟嘌呤-9-β-D-呋喃核糖核苷)(d)、胸腺嘧啶核苷(胸腺嘧啶-1-β-D-2′-脱氧呋喃核糖核苷)(e)。 此外,核糖和脱氧核糖可与稀有碱基结合成相应的稀有核苷;还有碳-碳键连结在一起的假尿嘧啶核苷(f)。 一般核苷为无色的高熔点结晶;易溶于热水,难溶于冷水,嘧啶核苷较嘌呤核苷更易溶于水,难溶于有机溶剂,苯甲酰化后可溶于醇。腺嘌呤核苷、胞嘧啶核苷为弱碱性,尿嘧啶核苷为弱酸性,溶于强碱中;可制成铅盐、银盐、苦味酸盐、苦酮酸盐。 核苷上的羟基可起烷基化反应,如二苯甲基化、甲基化、苄基化、硅烷化等反应;也可进行各种酰化反应,如乙酰化、苯甲酰化、异丁酰化等反应,核糖核苷可进行丙酮叉化、苄叉化反应,还可以与原酸酯反应。 腺嘌呤和腺嘌呤核苷,尿嘧啶和尿嘧啶核苷,是从灵芝的脂溶性提取物中分离得到的一类药理活性很强的物质。 灵芝腺苷是以核苷和嘌呤为基本结构的活性很强的物质,灵芝含有多种腺苷衍生物,都有较强的药理活性,能降低血液黏度,抑制体内血小板聚集,能提高血红蛋白、2,3一一二磷酸甘油的含量,提高血液供氧能力和加速血液微循环,提高血液对心、脑的供氧能力。腺苷及腺苷衍生物还能提高血液红细胞内2,3一一二磷酸甘油的含量,从而提高了血液的供氧能力;腺嘌呤、腺瞟呤核苷具有镇静、降低血清胆固醇和抗缺氧等作用;有学者认为,腺嘌呤核苷是赤灵芝水提取物抑制血小板凝集的有效成分,它有抑制血小板过度凝聚的能力,对防止脑血管栓塞、心肌梗死有非常良好的作用。 动物实验表明,尿嘧啶和尿嘧啶核苷能降低实验性肌强直症小鼠血清醛缩酶,可用于治疗肌营养性不良和萎缩性肌强直等疾病,可以使肌力明显增加,解除肌肉痉挛和强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