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灵芝菌丝粉是什么 > 祖国中医药学宝库的珍品-各朝代对灵芝的评价

推荐文章

热门点击

祖国中医药学宝库的珍品-各朝代对灵芝的评价

时间:2012-10-31来源:未知
        灵芝是中医药学宝库中的珍品。自古以来流传着许多关于灵芝的传说,在这些带有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神话传说中,将灵芝奉为“仙草”、“瑞草”,并视其为“吉祥如意”的象征。
        随着岁月的流逝,大量有关灵芝的著作已失传。对此,我们只能从尚存的文献中间接了解其内容。如《汉书.艺文志》载有《黄帝杂子芝菌》十八卷,据传此书是一部介绍“服铒芝菌之法”的专著;《通志·艺文略》“道家服铒类”著有《太上灵宝芝草品》一卷;《隋书·经籍志》亦载有《灵秀本草图》六卷,《芝草图》一卷,《种神芝》一卷。这些著述中对灵芝的描述多带有迷信色彩,认为服食可“延年不终,与真人同(寿)”。《本草纲目》中也引用了《五芝经》、《采芝图》等已亡佚的著作。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有许多论及灵芝的著作。《神农本草经》约成书于公元前一世纪左右,是我国最早的药学著作,也是最早论及灵芝的药学著作,此书收载365种药品,并将所载药品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药皆为有效、无毒者,灵芝则被列为上品,此书还详细论述了灵芝的分类、产地、气味和主治等。其后,东晋葛洪的《抱朴子》、唐朝苏敬的《新修本草》、梁代陶弘景的《名医别录》以及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著作,均在《神农本革经》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修正了有关灵芝的论述。
       可贵的是一些著名学者还对古籍中有关灵芝的错误观点,特别是封建迷信观点加以评论和批判。如苏敬针对“青芝生泰山,赤芝生霍山,黄芝生嵩山,白芝生华山,黑芝生常山”的论点,提出“以五色生于五岳。诸方所献白芝,未必华山,黑芝又非常岳”,实际上是对按五行学说,以“五色”配“五岳”,划分灵芝的产地持不同意见。在《本草纲目》中,李时珍对按“五色”、“五行”区分灵芝的气味提出了不同见解,认为“五色之芝,配以五行之味,盖亦据理而已,未必其味便随五色也”。更为重要的是,李时珍在其著作中批判了古代对灵芝的宗教迷信观点,指出“芝
乃腐朽余气所生,正如人生瘤赘。而古今皆为瑞草,又云服食可仙,诚为迂谬”。
       关于灵芝药食兼用的特点,有许多论述。东汉王充在《论衡.初禀篇》中说:“芝草一年三华,食之令人眉寿庆世,盖仙人之所食”。李时珍指出:“昔四酷采芝,群仙服食,则芝菌属可食者,故移入菜部。”陶弘景亦指出:“凡得芝草,便正尔食之,无余节度,故皆不云服法也。”苏敬则认为:“芝自难得,给获一二,岂得终久服耶。”从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出,古代天然灵芝较少,且难得。    许多古籍中均基于对实物观察的基础上,绘出灵芝的形态图。如《抱朴子·内篇》“仙药篇”收载芝草达百种,并绘有图谱。《太上灵宝芝草品》的序言中也指出:“芝英形万端,实难辨别,故画图记,著状贴传,请据寻求”,该书收载芝草103种,绘有图谱。宋代的《菌谱》亦绘有灵芝图谱,对灵芝的人工栽培亦早有论述。《抱朴子·内篇》“黄白篇”说:“夫菌芝者,自然而生,而(仙经)有以五石五木种芝,芝生,取而服之,亦与自然芝无异,俱令人长生。”《本草纲目》“菜部.芝木而类·芝”条中载有“方土以木积湿年,用药敷之,即生五色芝”。
        我国古代学者对灵芝的生物学特性已有了一些初步认识。《神农本草经》提出:“山川云雨,四时五行,阴阳昼夜之精,以生五色神芝”,尽管受时代的限制,其中不乏迷信色彩,但远在2000年前,古人对灵芝的由来已有了朴素的认识。《列子》一书中说:“朽壤之上有菌芝者”;东汉王充在《论衡》中指出:“芝生于土,土气和,故芝草生”;陶弘景亦指出:“紫芝乃是朽木株上所生,状如木木而”。这些论述均指出,灵芝生长于“朽壤”或“朽木”之上,且需适宜的生长条件。《礼记注疏》的“无花而生日芝木而”;“尔雅注疏》的“三秀(芝别名)无根而生”以述均表明,古代学者已认识到菌类有别于高等植物,没有根、茎、叶分化,不开花,一年可多次采收。
       综上所述,我国古代学者根据实践经验,对灵芝的生物学特性、生长条件、分类、产地人工栽种方法均作了初步的、较为科学的论述,其中许多内容已为现代真菌学研究所证实。这些均指出,古代学者对真菌学的发展,对灵芝的研究作出了贡献,我们当代人对古代医药学家最好的纪念就是深入研究灵芝,造福于人类。
       20世纪30年代我国学者邓叔群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灵芝,并汇其研究成果于《中国的真菌》(1964)一书中。随后,我国著名的真菌分类学家赵继鼎在其工作的基础上先后出版了《中国灵芝》(1981)和《中国灵芝新编》(1989),书中详述了我国灵芝的分布、分类及生物学特性等,是研究灵芝分类学的重要著作。
       20世纪50年代末我国用科学方法栽培灵芝取得成功,开始大规模生产,以供药用。70年代开始,在对灵芝的化学和药理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灵芝的临床研究。受当时国内形势的影响,灵芝的临床应用“过热”,对它疗效期望过高,结果反在一段时间内影响了灵芝的研究和应用。80年代以来,灵芝的研究又步入正轨,我国的药学家进一步深入研究了灵芝的有效成分、药理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为灵芝的临床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一些灵芝制剂已用于临床防治疾病。灵芝作为保健品应用则更为普遍。    总之,通过灵芝的现代研究,初步证明了《神农本草经》对灵芝的药性、功用和主治的论述大致是正确的。受时代和条件的限制,古代学者对灵芝的认识不可能完全正确,甚至夹杂一些封建迷信观点,但这些并不能削弱他们对灵芝研究所作出的贡献。 (责任编辑:admin)
------分隔线----------------------------